搓麻將,雖屬小事,由小看大實可觀人之本性,品性如何?在牌桌上表露無遺,故昔有人云,欲相女婿,搓一場麻將,即可窺端倪矣,茲試將麻將桌上常見之各種典型人物加以分類:
目前分類:麻將介紹 (128)
- Dec 24 Wed 2014 17:18
黃金麻將客二十型
- Dec 23 Tue 2014 19:37
麻將十項不玩論
- Dec 21 Sun 2014 19:33
麻將經─附麻將十二守則
- Dec 21 Sun 2014 19:17
各種不同手勢
有人說過,想知道一個中國人的「中國人本性」程度究竟有多深,是可以從三種東西中看得最清楚,第一種是執筷子,第二種是剝瓜子,第三種是摸牌子。
許多吃中菜的外國人是根本上不知如何去操縱筷子的,要改用刀和叉,但其實有許多中國人執筷子亦執得不理想,特別是現代人,剝瓜子則江南太太小姐最精,可以用手投瓜子進嘴巴,然後就靠「口中剝」吐回瓜子殼時,瓜子仁留在嘴裡,其他人未必學得這種絕招,但用手跟口並剝,則總還是應付得來,衹有過份洋化的華人,少剝瓜子的經驗,才顯得手足無措。
- Dec 21 Sun 2014 18:51
成都首例全國麻將官司面面觀
中國新聞社肖龍聯20日報道:茶館打麻將、公園打麻將、街頭打麻將、家中打麻將,甚至辦公室也打麻將。外 地人到達成都後禁不住要問:成都怎麼這麼多人打麻將?怎麼這麼多人閒著沒事幹? 近日,打麻將想不到在成都竟引起了一個沉重的話題--一場麻將官司打得難分難解。
報道說,家住成都百壽巷二號居民余湧軍樓下的居委會活動室裡,麻將聲從早到晚不絕於 耳。余不堪其擾,提出休息時間禁打麻將。為此,百壽巷二號的居民們就是否攢讚成 打麻將進行了一次"公決",結果是六十七人讚同,隻有余一人反對。余遂以麻將噪 聲嚴重影響自己休息、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為由,將居委會告上法庭。日前,全國首 例"麻將官司"在成都市金牛區法院開庭,引來中央、省市各家媒體的強烈關注。在 庭審中,雙方爭辯激烈異常。法庭最終因原告被告雙方均無法對打麻將發出的聲音是 否構成噪音舉証而宣布休庭,擇日再審。
- Dec 21 Sun 2014 18:44
幼稚園多角經營,兼營麻將館
天津市南開區長虹街道的一家幼稚園為增加收入,居然在園內開起了麻將館。長虹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幹部還理直氣壯地說,這叫「進入市場」。
據東方網報導,這家名為「建紅」的幼稚園,只有一棟陳舊的兩層樓房,二樓是兒童上課和休息的場所,一樓就是麻將館。園長稱,現在幼稚園不好辦,為了保證職工的開支,繳交養老保險金,就得多方面經營。
- Dec 21 Sun 2014 18:41
四四麻將操,健康大贏家
年到了,運動怕流汗,出遊怕塞車,桌上運動的麻將是某些人鍛鍊腦力又可賺外快的不錯選擇,只是太久坐下來,可別賠上了健康、換來了痠痛。
麻將可以打,但要「四四如意」:一、舒服自然的姿勢:即肘有撐、背有靠、腳有踏。二、供應充足的茶水:淡茶即可,最好開水,不但可解口乾舌燥,並且逼你勤上廁所,走動走動。三、祥和清新的情境:即好牌品的對手和功能良好的空調,以免嘔氣和悶氣。四、不可過久的時間:打前先講明,最長四小時即要暫停,全體算清帳,讓激情冷卻一下,筋骨伸展一下,吃吃東西、聊聊天,要戰再來。
- Dec 21 Sun 2014 18:33
人性的多種心態──麻將心態
西方人打橋牌,中國人打麻將。打橋牌的四個人,有一半是友伴,一半是對手,橋牌要打得好,就要靠和友伴合作得恰當。相反地,打麻將四人各占一方,除了自己之外,全部都是對手,從這里起就奠定了不合作的心態,因為打麻將要的不是合作或團結,而是獨立作戰。當一個人把麻將打到最高段數時,他會知道其他三家所需要的牌而把它扣住,所以,不但不合作,反而要與三家作對。簡言之,麻將的勝利是建筑在別人的失敗上,當然不能和你敵對的人合作。把這種麻將心態推行到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世上,是多么可怕呀!這與橋牌精神正是背道而馳。
- Dec 19 Fri 2014 17:06
麻將牌的起源
- Dec 19 Fri 2014 17:03
麻將的起源與發展
麻將,也稱之為“麻雀”或“雀牌”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是正宗的國粹。打麻將是我國國粹中最普及的一種文娛活動。麻將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。相傳,唐代魏州昌樂(今河南省昌樂縣)有個叫張遂的人,自幼聰明過人,后來出家當了和尚,取法名叫一行。一行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,在天文、數學等方面有過杰出貢獻。公元722年前后,一行和尚曾編制一套供人娛樂用的紙牌。“紙牌”規格為:寬3.5cm,長15cm,上印萬、索、筒的圖樣。后來又增加了類似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、發、白的七種牌。
麻將萬、索、筒,本身是古代貨幣量的概念,筒即是銅鈿(外形圓中間一個四方孔的銅質材料所制),一百銅鈿相串而成一索、一萬即一萬個銅鈿,即一百個索之和。由于紙牌拿在手中不方便,且難以理順﹔在娛樂過程中對看來講更是個障礙,故如何克服其缺陷成了當務之急。
- Dec 19 Fri 2014 16:56
麻將小史
人們都喜歡叫我“麻將”,其實,我還有“麻雀牌、喜雀牌、雀牌”的別名呢!
我大概出生于清代,是由明代中葉民間廣泛流傳的紙牌───馬吊牌逐步演變而成的。據明代馮夢龍《馬吊牌經》記載,當時的我因合40葉紙而成,又被人稱為“葉子戲”。我的全身分成十字、萬字、索子、文錢四門,前兩門畫水滸人像,后兩門畫錢索圖形。后來,人們逐漸把我由紙牌改變成骰子塊,用竹子、骨頭刻制而成,內容也有了發展和變化。如牌數由原來的40葉變成萬、索、筒三門主牌108張,另加中、發、白、東、南、西、北方位字,后來又加了花牌(春、夏、秋、冬、竹、蘭、菊、梅)和聽用、百搭、財神、天官、聚寶盆、貓、鼠。
- Dec 19 Fri 2014 16:55
高科大德籍教授吳沃剛,打麻將學中文
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德語系德籍教授吳沃剛,年僅三十二歲、身高一百九十二公分,長的英俊挺拔、有西方人隆鼻大眼的標準特徵,一口流利的中文更是讓人讚歎,短時間內已成為外語學院的風雲人物。
在德國科隆大學及研究所主修漢學、德文與日本學,吳沃剛說,他最早接觸的中文字,是在偶然發現一只麻將「紅中」機緣下,對中國文字產生濃厚興趣,積極學習進而取得漢學碩士學位。
- Dec 19 Fri 2014 16:43
麻將菜式──如意發財
特色:這道用豆腐做成的麻將有祝福發財的吉祥之意。
材料及作法:A、用六粒雞蛋煎成兩張蛋皮,另外六粒雞蛋在大盤上做成蒸蛋。B、把紅蘿卜一條、青豆仁四兩、蝦仁半斤磨成泥狀加入鹽、胡椒調味,再用二張紫菜包起來,外面再包裹一層蛋皮,切圓片排成如意狀,再以紅甜椒作裝飾,放在A上蒸熟。C、豆腐二盒切成小方塊,用紅蘿卜、大黃瓜做成各式麻將圖樣點綴在豆腐上,淋上高湯、勾芡即可。
- Dec 18 Thu 2014 19:14
老人麻將比賽,預防老人癡呆症
為了使老人家的晚年生活充實有趣,創世基金會今天舉辦一場老人麻將記牌比賽,希望能讓老人家多動動腦,預防老人癡呆症。
別緊張,這可不是公開賭博,這是創世基金會所舉辦的老人麻將記牌比賽,別以為這些長輩年齡在六十歲以上,記憶力就不大好,看看這位何爺爺的成績,您就會知道,不僅何爺爺成績好,不少的阿公阿媽成績都不錯,有的是打了六十年的麻將,也有的不會打麻將,純粹是為了消磨時間而報名參加的,對於比賽結果阿公阿媽們倒是看的開,不過還有阿公意猶未盡的這樣說,創世基金會希望透過麻將記牌比賽,來刺激老人家的腦部,以減少癡呆症發生,不過看到阿公阿媽們的成績, 是不是覺得他們寶刀未老呢。
- Dec 18 Thu 2014 19:10
麻將蛋糕,牌友眉開眼笑
量販店也會作藝術蛋糕?沒錯!而且手藝還很好呢!中部地區愈來愈多的量販店,開始供應西點蛋糕,由於比市價便宜、口味也不差,消費者反應愈來愈熱絡。量販業者除了外聘專業的糕餅師傅駐店之外,還接受預約,讓消費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都可以買到便宜的蛋糕。
量販店積極洗刷蛋糕「不好吃」的印象,最近不斷加強陣容,經過一段時間的「充電」之後,烘焙技術已經大為提升。一家量販店昨天並在主顧客的情商之下,特製一個別致的麻將蛋糕,展現量販店糕餅師傅的功力。
- Dec 18 Thu 2014 19:07
受不了麻將聲,川婦控訴居委會索償
打麻將風氣近幾年席捲大陸各地,不少老年人更是靠砌四方城打發日子。四川一宗官司卻因打麻將而起,成都一名女士因不勝居委會麻將室噪音騷擾,日前到法院狀告居委會索償一萬三千元,在當地引起極大爭議。
遞交訴狀女子名余涌軍,已成了「麻將之都」成都的知名人士。入稟狀稱,余女與兒子自九八年九月始,就備受樓下麻將室的麻雀聲騷擾,活動室內「嘩嘩」的竹戰聲、人的嬉笑聲就像夢魘般纏住她和兒子,白天黑夜都如是。
- Dec 18 Thu 2014 18:09
學打麻將不怕老年癡呆找上門
TVBS「新聞樂透網」主持人李艷秋,在獲得TVBS溝通及同意下,擔任公視託華視文化公司製作的節目「不老青春」主持人,這也是她離開華視後,首度在無線電視台主持節目,她說,公視不是商業電視台,她也不是主持新聞性節目,不會與TVBS重疊。
「不老青春」是個人物深度報導性的節目,所有受訪對象都是靠自己而活得很有尊嚴的老人家,李艷秋說,因為台灣已被歸類為老人社會,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面對家裡長輩成為老人的情況,她特地製作兼主持「不老青春」,除了教育下一代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輩,還有提供已成為銀髮族者,如何面對未來漫長的「下半輩子」。
- Dec 18 Thu 2014 17:43
年節遊戲軟體,麻將還是最紅
- Dec 18 Thu 2014 17:37
成都人最愛搓麻將-千年信物成都人選中麻將
成都人最喜歡的原來不是川菜而是麻將。日前一家著名網站在成都推出「成都千年信物」網上調查發現,成都著名的大熊貓、武侯祠、川劇、川菜、麻雀5種選擇中。麻將的得票率居然達到55%,名列榜首。
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,今年9月成都3名小學生寫信給成都市市長王榮軒,提出「甚麼能代表成都形象?」的問題。稚齡小童的要求,引起了當局的注意。今年11月,成都千年信物組委會成立,組委會的想法是,尋找能代表成都的真正的信物,留給一千年後的成都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