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上述各文獻,可知清代的三十色紙牌,已具有麻將牌具的部份特徵:
1.各主流牌戲的牌張均只得三門。遊湖、混江、默和、碰和及十湖,都是去掉馬弔的十字一門,只留三門,與麻將相同。儘管明代看虎與扯章也一樣,但明代文獻並無記載兩者的流行程度。相比之下,清代牌戲多數用的都是三十色紙牌,《牧豬閒話》更稱此三十色紙牌「疑始於明之末造,而盛行於今世。雖鄉僻處,無地不有;非甚謹願者,無人不曉。」
2.開始有「條、餅」兩種稱呼。《牧豬閒話》保留馬弔「索、錢」兩門稱呼;《鏡花緣》仍稱索子為「索」,但改稱文錢門為「餅」;後來晚清小說《風月夢》就稱兩門為條、餅。姑勿論稱呼為何,紙牌的萬、索/條、文錢/餅三門,與「麻雀」的萬、索/條、筒/餅相若。
3.三門牌張的序數,開始統一為從一至九。神來也麻將3秒明代看虎或扯章去掉十字門之後(但留下千萬一牌),餘下三門的牌張數目並不均等(萬、索兩門各九,文錢門十一隻)。然而,據《牧豬閒話》所述,默和與碰和的三十花色當中,三門牌張皆自一至九,與現代麻將相若,而餘下三隻為特別牌,稱為「么頭」,後來演變成現代麻將的三元牌(下詳)。《牧豬閒話》並無詳細解釋么頭的用法,只提及玩家可以視各么頭的序數為「一」,亦即它們是一種特殊的百搭牌。
4.同一花色開始有複數牌張。明代葉子戲,每款花色只得一隻,但清代開始則有將多副三十色紙牌拼成一具的做法,例如乾隆年間的遊湖及默和均用兩副牌,碰和則用四或五副。至於十湖,乃將四副三十色紙牌拼成一具,每款花色四隻,與現代麻將相同。
5.十湖牌除了合併四副三十色紙牌,還加上「褔、祿、壽、財、喜」五隻特別牌(合計125張牌),《揚州畫舫錄》稱它們為「五星」。有些懷疑是初期的麻將牌(後詳),亦以五星的部份牌張取名。
晚清「千萬紙牌」前述各種三十色紙牌戲當中,碰和牌所用的三十色體制,一直沿用至晚清。據 Chatto (1848, pp.57-59)[38] 記載,當時人稱這樣的一副牌具為「千萬紙牌」(Tseen-wan-che-pae),而三隻么頭則稱為「千萬、白花、紅花」。俟後的西方文獻,例如務謹順(1895)[39]或 Culin (1895a[7], 1924[40]),亦多從此稱。按 Culin (1924)敘述,三隻么頭仍為特殊百搭牌,但用法視牌戲而異。Culin 亦指白花即枝花,而紅花即空湯/空沒文。然而各地對三么頭的稱呼也出現了差異,例如胡適(1928, p.31)[41]記載,有江西紙牌稱三牌為「千萬、枝花、全無」,而湖北人時稱「全無」為「空文」,與馬弔相同。姑勿論稱謂,胡適認為這三隻牌就是麻將三元牌的先祖,其中「全無」即後來的白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