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博麻將現今這個遊戲有「麻雀」及「麻將」兩個主要稱呼,但舊日還有「馬將」一名。一般相信三個名字皆從「馬弔」這個遊戲名字而來,但是實際演變過程,三個名字孰先孰後,就人言人殊。下表為部份主張:
作者 主張 細節
徐珂《清稗類鈔》(1916)[3] 馬弔→麻雀 「麻雀,馬弔之音之轉也。吳人呼禽類如刁,去聲讀,不知何義,則麻雀之為馬弔,已確而有徵矣。」
胡適《漫遊的感想‧麻將》(1927) 馬弔→麻雀→麻將 「馬吊三人對一人,故名「馬吊腳」,省稱『馬吊』;『麻將』為『麻雀』的音變,『麻雀』為『馬腳』的音變。」【維基百科註:清代汪師韓《談書錄》認為馬弔乃馬掉腳的簡稱[10]。此外,「腳、將」二字在寧波話及一些語言中為同音或近音。】
瞿兌之《杶廬所聞錄》(1935)[11] 馬弔→馬將→麻雀 「麻雀當為馬將之訛,馬將又源於馬吊。」
楊蔭深《中國遊藝研究》(1946, p.97)[5] 馬弔→馬將→麻雀 「馬將牌今亦稱雀牌。其稱為馬將,蓋由馬弔牌轉變而來,又加將牌【維基百科註:即東南西北四牌】,故名。」然而根據文字記錄,「麻雀」應為遊戲的神來也麻將3秒本稱,「麻將」出現得較晚,「馬將」最遲出現。
文獻中以「麻雀」為牌戲名稱,首見於清末狹邪小說《海上花列傳》(1894)[12]。俟後許多晚清至民初的小說或雜記也同樣見此稱呼,例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中,《官場現形記》[13]、《孽海花》[14]及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[15]均如此,只有《老殘遊記》並無提過麻將遊戲。其他文學例子還有《負曝閒談》[16]、《廿載繁華夢》[17]、《秋星閣筆記》[18]、《九尾狐》[19]、《九尾龜》[20]、《近世社會齷齪史》[21]、《清稗類鈔》[3]、《十葉野聞》[2]等等。史上首兩部麻將牌譜《繪圖麻雀牌譜》(1914)[1]與《麻雀大觀》(1919)[22],以及眾多民初麻將牌譜,亦以「麻雀」為遊戲名稱。
「麻將」一詞出現得稍晚,暫時首見於黃世仲所著小說《宦海升沉錄》(1909)[23]。由於黃世仲在《廿載繁華夢》中使用的是「麻雀」一詞,當時民間可能已在交替使用兩個遊戲名稱。清末民初使用「麻將」一詞的文學作品並不多,例子有《檮杌萃編》[24]及胡適《漫遊的感想.麻將》等等。
「馬將」這個稱謂最遲出現,暫首見於魯迅的《高老夫子》(1924-25)[25]。儘管杜亞泉的《博史》(1933, p.34)[4] 及楊蔭深的《中國遊藝研究》(1946, p.97)[5] 這兩本研究中國遊戲的重要著作都稱麻將為馬將牌,但馬將此稱在文學作品當中較少見,主要是魯迅的著作[26][27],還有零星書籍,例如馬敘倫《石屋續瀋》[28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