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在中國大陸及臺灣(國語的使用上),神來也麻將3秒人們多用「麻將」這個稱謂,而在廣東、香港、日本及韓國,還有臺灣(台語的使用上),則一貫沿用「麻雀」這個本稱。有鑑於「麻雀」原是雀鳥名稱,有些香港麻雀館將遊戲名稱寫成「蔴雀」,以便區分。
牌張之沿革麻將的牌張,一般公認來自馬弔牌,例如見徐珂(1916)[3]、瞿兌之(1935)[11]、杜亞泉(1933, p.35)[4]或楊蔭深(1946, p.97)[5],然而其中演變,夾雜了不少細節。
明代葉子
吐魯番發現的1400年紙牌,外觀與後世香港的「東莞牌」類似,圖片出自Joseph Needham所著《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: Volume 5, Part 1, Paper and Printing》,1986年台北敦煌書局出版所謂「馬弔牌」,只是清人及近人的稱謂,明時尚無此稱呼。明人於遊戲與牌具之間,劃分得比較清楚。「馬弔」只是當時一種牌戲的名字,牌具本身,通稱為「葉子」,亦叫「崑山牌」、「蠟牌」等等,不一而足,但不稱為馬弔,用葉子玩的各種牌戲(包括馬弔遊戲)則統稱為葉子戲。
馬弔所用葉子有四十種花色。嚴格來說,此四十色葉子並非麻將牌的始祖,原因是它首度有記載之前一世紀,陸容 (1466年-1494年)已於《菽園雜記》[29]描述一種牌式相近,但只得三十八色的葉子。陸容並無解釋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,其他明代作家亦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的葉子牌,所以明代所謂「葉子」,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種。
馬弔遊戲及其所用葉子,神來也麻將3秒首載於明代萬曆年間潘之恆所著的《葉子譜》。雖然徐珂(1916)[3]指宋代已有馬弔,但無論牌制抑或玩法,只有明、清兩代的馬弔才留下牌譜。據《葉子譜》所述,明代馬弔所用葉子共四十花色,每種花色一張,分「十、萬、索、錢」